库布其治沙启示录5月21日,一场大雨降在了库布其沙漠。这场喜雨足足下了5个小时,这样的景象,据当时人说有好几十年没有都没有见过了, 当夜沙漠周边不少牧民高兴得都没有睡好觉。这场甘霖就是对24年来当地老百姓、企业和政府不懈治沙改善气候的回报。
20年前沙漠的降雨量仅为70多毫米。库布其沙漠,本来是肥沃富饶。
天上来的黄河之水,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后,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个“几”字顶部地区,就是黄河的河套冲击平原。汉代,这里曾是水草丰美,人烟稠密的宝地。后来,由于不当的开荒和戍边,在“几”字一横下面的黄河沿岸最终形成了东西长数百公里、南北最宽处几十公里,总面积约145万公顷的库布其沙漠。
它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大漠中,流动沙丘约占61%,过去每年要刮七八十次沙尘暴,而在“大风起兮,沙飞扬”后的20个小时,沙尘就飞临北京上空,成为北京沙尘三大来源之一。近年来北京的沙尘天气已经明显减少,我们驱车去库布其沙漠寻找启示。
大漠新城驱车进入一望无垠的库布其沙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林木掩映下,绿洲中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排排宛若别墅的洋房构成了移民新镇;一阵阵朗朗读书声从硬件设备绝不输于大城市一流学校的亿利东方学校校园中传出……随着绿洲正一步步向沙漠腹地延伸,再过一二十年,也许库布其沙漠这个地理名称将改为库布其森林。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国家科学发展观政策的指引,当地政府的支持,但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具体的组织实施,却是靠当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凭着报效父老、造福乡梓的热忱,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理念,20多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与此同时,企业也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一家年产值数百亿元的集团公司。
这就是亿利资源集团(以下简称“亿利”)。它的掌门人就是人称“现代愚公”的王文彪。
有志治沙事竟成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出生在库布其大漠边缘的内蒙古杭锦旗杭锦淖尔村。大漠给王文彪幼年生活留下的是苦不堪言的回忆。每年从春到冬,每天从早到晚,都是漫天的沙尘相伴,吃饭时,饭碗里吹进沙子;睡觉时,床上蒙了一层沙子;连张嘴吸气,总是一股土腥味儿。在这沙尘中的生活,当然只能是贫困。
为了改变命运,王文彪刻苦读书,考进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杭锦旗当了中学教师,而后被旗政府选调去任旗政府办公室秘书。库布其虽然给杭锦旗带来的只有贫瘠,但在大漠深处也留下了一个被称为“盐海子”的盐湖。
王文彪带领亿利集团营造绿洲,治理沙漠的同时打造出实现循环经济,找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型企业集团故事的要从这个盐湖讲起。沙漠中的小盐湖,算是当时县里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但盐场因经营不善,常年亏损。
1988年,王文彪主动请缨承包了这个盐场。几经努力,盐场转亏为盈,并开发出畅销的新产品。可新的问题又来了,从大漠中运出这些产品要绕很远的路,结果运费吞噬了大本分的利润。
盐场在上级政府帮助下筹到一笔钱,在沙漠中修筑了一条能提供便捷运输的路。在修路过程中,为防止风沙掩埋了新修的道路,有人想出办法,用沙柳条在路两边插成网格形状固沙,保住了路基。
由于赶上了难得的降雨,一些沙柳枝条生根发芽,居然成活了。次年开春,王文彪吃惊地发现,凡是树活了的地方, 就把沙丘固定住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的沙子被吹到低洼处,填平了原来起伏不平的沙漠。靠种树固沙修成了给盐场带来滚滚财源的道路,让为那小小的盐场逐步发展成能获得上亿、几十亿元大企业奠定了基础。这种树固沙经验,当然更是由此获得的经济实力,让王文彪萌发了治理沙漠改变家乡自然面貌的宏愿。
功在当代 利不止于当代大漠上栽树种草,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库布其沙漠靠近黄河,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是能够种活草木,改造沙漠的前提条件。但是要经过几年的培育、养护,把根深扎到地下水层后,才算大功告成。
据亿利资源集团生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刘志国介绍,在库布其沙漠上要种活一株樟子松,从育苗、栽种到将其养护到能自行吸收地下水,需耗时四五载,花费上百元。人工造就成千上万平方公里的绿洲,投入的成本和精力可想而知。大漠之子王文彪,在自己的事业初成后,没有忘记处在沙漠地区的贫困父老乡亲,他认为帮助他们的最好方法是治理沙漠,发展沙漠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
他说服当年和他一起在沙漠上创业战友和员工们,20多年来坚持不懈为治理沙漠投入30多亿元的巨资。亿利是把绿化改造沙漠看成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但是,亿利毕竟是企业,必须对广大股东收取合理投资回报的诉求负责。
尽管企业满怀回馈社会,造福乡梓的热忱,也不可能不问经济回报,为实现改造沙漠的宏愿,无限地无偿投入。必须找到一条既能改造沙漠,留下千秋功德,又能促进企业发展,获取近期合理经济回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1984年,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在“不毛之地”发展大农业生产。他预言,“利用现代化技术,在沙漠里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在21世纪引发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当年修路时,王文彪曾深入沙漠腹地,在那里居然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植物,原来那是可以在沙漠中生存的甘草,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医药原料。
于是,他萌生了在沙漠里大规模种植甘草和沙生植物,进军医药产业的想法。经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亿利掌握了在沙漠里大规模种植甘草,特别是科学收获甘草的技术,就是在不破坏甘草根系固沙作用的情况下,收获其可用部分,由此发展起了可为亿利带来可观收益的制药业务。
沙柳是亿利在沙漠上种植最多的植物。沙柳成活后,如任其自生自灭,几年后就会枯死。
而收割了沙柳的枝条后,其根系会更强劲,并萌生出新的枝条,继续守护着大漠中的生命之源。目前,亿利已经掌握了利用沙柳枝条发展生物能源的技术,并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
遇风而漫天飞舞的黄沙,似乎只给人类带来灾害,亿利最新开发出的技术,利用黄沙为原料,可以生产出能渗水、却不渗油的地砖,据说市场前景极好。沙漠变绿洲后,给当地,给亿利带来的最大财富还是一个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巨大空间。
按照亿利的规划,在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上规划建设投资千亿元清洁能源、新材料、太阳能、沙漠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吸引八方投资,共同创造财富。现在,这些园区有的已经初具规模,有的则接近完成。例如在新材料循环经济园区,亿利与神华集团合作,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矸石资源建成了发电厂,生产PVC塑料原料;又与冀东水泥厂合作,利用电厂灰渣生产水泥。
现在仅这个园区创造的年产值已达80亿元。灵感与探索引领出来的科学之路回馈社会、造福乡梓的热忱,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亿利取得治沙成功的条件,但是应该说是必要条件,而不能说是充分条件。也就是,有了美好愿望,有一定资金实力,不一定就能成功制服沙漠,至少还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
浩瀚的大漠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谜,至今还没有一本指明如何彻底制服沙漠的百科全书。亿利人开始走上科学治沙之路,在一定程度上靠灵感的引领。但是,这些由灵感引发的思路付诸实践并取得真实的成功,还要靠艰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
种树能固沙,能让沙漠变绿洲。但是,种什么树,怎么种树呢?教科书里没有现成的答案。沙中种甘草,既能治沙又能用以制药。可是,怎么种,如何收获甘草呢?教科书里没有现成的答案。
亿利的员工都知道,王文彪自己就是一个种树迷,走到哪里都要观察,研究当地的树木,琢磨着能不能移植到库布其沙漠。集团更是聘请了有关专家,组建了沙漠研究所等专门的科研机构,研究治理沙漠的科学方法。
起初,沙漠植树人员是栽好网格,挖大坑,密植沙柳树。结果,沙柳几乎都没成活。显然,在一般土地上植树的方法不适合在沙漠中应用。
后来,他们找来废酒瓶子,装满水,把杨树苗插在灌满水的酒瓶子里,再栽到沙子中。靠瓶子里的水,很多树苗顽强地活下来,在沙漠里深深扎下了根。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借鉴各国各地的成功经验,以及多年来不断完善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亿利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独特的高效沙漠植树和林木养护技术。
例如,种植沙柳时,先在沙漠中打井并铺设供水管道。用水管在沙地中冲出一个孔洞,插入沙柳枝条,几秒钟就可种植一株。冲孔洞的水分可保树苗的成活率高达80%-90%。而后,根据气候情况,利用供水管道,适当浇灌,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我生长的丛林。
对于乔木,则采取管道滴灌或在树上挂水袋,“打吊针”等方式养护到能够靠地下水自然生长的阶段。种植甘草的传统方式是垂直栽种苗木,收获时连根挖出。
这样,虽然能收获极有经济价值的甘草,但其根系的固沙功能也荡然无存。在集团副总裁尹成国的带领下,专家团队潜心研究,终于摸索出了“甘草平栽技术”,把甘草苗平栽在沙漠里。
这样,根苗就能蘖出多个根系。收获时,不把甘草连根拔起,而是挖掉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根系,继续抓住流沙,而且第二年不需浇水、养护,又再生新芽,继续生长,成为一株不断贡献甘草原料,又永远咬住沙丘不放松的“不老树”。
大漠深处百姓的幸福生活初夏五月,一场持续达五个小时的降雨普降库布其七星湖。七星湖景区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七个天然湖泊组成。
亿利在此建造了一座风格独特的七星湖沙漠酒店,作为两年一次的库布其沙漠论坛的永久会址。并投巨资为当地牧民建了干净整洁的新村。
36岁的斯仁巴布,是七星湖景区内,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一社的村民,原本依靠放羊、养牛为生的他,曾经住在低矮破落的土房子里,没电、没路、手机没信号,交通只能靠骑马、骑骆驼,一年忙到头,收入也才几千元。巴布一家于2006年搬进了新房子。
如今的他,依靠七星湖景区,做起了旅游生意,在自己家搞起了“牧家乐”,同时还承包了两辆沙漠冲浪车,吃住玩一体。在今年五一假期3天,巴布就把两辆车的承包费用4万多元赚了回来,而他一年的总收入更是高达几十万元,巴布先后买了两辆车。淡季时,还带着一家人去全国各地旅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多岁的老牧民布仁巴雅尔,也住在牧民新村,有一儿一女。
以前,靠放牧、挖甘草为生,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10000元左右。巴雅尔现在每天和妻子在景区看着自家的5头骆驼,轻轻松松挣钱,骆驼对于牧民来说,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赚钱的工具。
仅靠骆驼这一项的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每人每月还有350元的政府补助。旅游淡季时,巴雅尔就在景区干活挣工资,一年四季都有钱挣。巴雅尔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新房,能有自来水、有电、有路,还能开上小轿车。以前住的都是破土房,没电、没路,有钱的人家能用风力发电,没钱的只能点蜡。
现在牧民新村,家家都开小车,自己家也买了价值12万的现代悦动小轿车,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以前买东西,骑着骆驼去最近的独贵塔拉镇,来回也要两天,现在开着车,来回2小时就可以。巴雅尔的女儿大学学的是旅游,毕业后也要在七星湖沙漠酒店工作,儿子还在上大学。
一家人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在大家的印象中,沙漠深处的牧民生活是极为艰苦、资源极端匮乏的,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七星湖周边的这些牧民,收入远远高于城里的一些居民。
亿利这个词在当地牧民心中,就代表着幸福,因为,是亿利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使他们脱离了贫困,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亿利人将自己治理沙漠的经验总结为“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的库布其模式。应该说,这只是一种从技术角度总结出来的狭义的“模式”。
随着亿利自身实践的发展,学界从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更广阔的视角,对亿利行为的更加深入考察和研究,或许还能够总结出一个更为广义的模式,昭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和自然科学规律,本着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既顺应自然,造福当地,又能谋得自己发展壮大的规律。但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模式。
作为一种模式,不能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成功经验,而应该是在其他条件类似的地方也具备成功的可能性。日前,亿利资源集团与内蒙古通辽市有关部门合作启动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种植工程。这标志着亿利创建的“库布其防沙治沙用沙模式”成功输出至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沙漠与库布奇沙漠有些相似的历史和自然环境。
那里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过度开垦,地表沙化,逐渐演变成为,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二大沙地,对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据尹成国介绍,亿利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沙地经过详细考察后,与新疆喀什地区、哈密地区等有关部门达成初步协议,利用集团的成功经验,合作在当地开展沙漠治理,生态产业项目。目前,蒙古国、以色列、巴西、埃及等国家干旱地区都对亿利的“库布其模式”表示出极大兴趣,亿利也正致力于在世界推广“库布其模式”,王文彪先生表示,环境问题不是哪一家的问题,沙漠治理的情况是复杂的,目前还有约3亿多饥饿人口在荒漠化土地上生活。
亿利24年的治沙实践证明,沙漠的治理可以消除贫困、可以改善环境,可以改善气候,可以发展企业,而且也为人类未来土地空间的来源找到了出路。.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本文关键词:米乐,米乐M6,米乐M6体育
本文来源:米乐-www.majime-f.com